考古那邊要是能挖掘出完整的《竹書紀年》就好了。

今之《古本竹書紀年》,每一句話都是其他史籍注釋中引用失傳前《竹書紀年》之隻字片語,拼湊而成,太可憐了。從來沒有一本書如此讓人心生憐憫。

明清重印之善本、今本又不可信。

修房子的,多挖挖吧。說不定哪天就出來個勁爆消息。

戰國策沒什麼好讀的。史記亦然。

史書不過一故事書爾。與今之小說、電影、電視劇無差焉。

但是人們寧相信美化之故事,也不願相信真正的歷史本籍。

中華文化之殤,其一嬴政燔書,后世之書皆以史記爲範,類故事書焉。

其二五代時候,諸多典籍皆爲亂世所佚。

后世之書,皆爲包裹著故事書外殼之普世价值講義爾。

如,孔子称,尧禪讓給了舜,舜禪讓給了禹。

事實呢,《竹书》曰:舜囚尧(舜把尧囚禁起來),禹杀舜。

《韩非子・说疑》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孔子一聖人居然做出了欺世盜名之事。雖然他的目的至善,卻欺騙了天下。連求實求真都做不到,乃敢求善乎?

另有記載,商纣伐東夷,周武王趁其虛弱偷襲之,因而滅商。這也與我們被教的常識完全相悖。商紂無道,酒池肉林,蓋周捏造之。

人大概都是出于自己的目的而記載歷史。如《竹書》雖躲過秦火,卻于宋朝時佚失。宋朝並不是五代那樣的亂世,一本十二卷本的書卻保存不了?實乃与其皇權价值觀相悖,刻意銷毀爾。又一例,宋朝在歷史上實際是非常窩囊的朝代,卻得到了文人的大家讚賞。蓋其時文人地位高、恣意之故也。

真的希望多一些古籍挖掘出來,讓諸矯飾之史徹底無地自容。

PS:中國應該推崇法家,而不是儒家。

資治通鑑可爲一讀。

戰國策 讀書筆記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秦興師臨周[一]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二]。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齊。’顏率至齊,謂齊王[三]曰︰‘夫秦之為[四]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盡[五]計[六],與秦,不若歸之大國(與其給秦國,不如給你們齊國,大國即齊國)[七]。夫存危國[八],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九]也((你們齊國來救)讓陷入危險的周存續,齊國能得到美名;得到九鼎,齊國即得到實惠/貴重的寶物。一個版本為實,一個版本謂寶,蓋殊途同歸爾)。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一〇],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一一]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一]’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塗之[二]從而致之齊(不知道齊國準備通過哪個通道來運送九鼎到齊國?“塗”與“途”乃古今字也)?’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三]於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四]之下(一個叫暉的臺。臺者,用土築成的高而平的建築物也),少海[五]之上(即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六]。’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七],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塗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我們周也為大王您擔憂這個事情啊)。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八]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鼎這玩意,並非鍋碗瓢盆,可以直接提著掕著就可以拿到齊國);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九],灕然止[一〇]於齊者(不能像鳥集鳥飛,兔子與野馬/野鴨(另一版本)經過,像水滲流一樣就到了齊國(看來古來山東地方物產豐富))。昔周之伐[一一]殷,得[一二]九鼎,凡一鼎而[一三]九萬人輓[一四]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一五],器械被具[一六],所以[一七]備者稱此[一八]。今大王縱有其人,何塗之從而出?(今天大王您縱然有那麼多人力願意去搬運,但究竟從哪裡能運出?)臣竊[一九]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二〇]者,猶無與耳[二一](另一個版本鮑本言,許之而實不與也。齊王說,顏率你娃兒假打)。’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二二]。

心得曰,於野心家如秦者,須用實打實的手段(軍隊)使其退兵。於軟弱之君如齊王者,只須告訴他這件事情很麻煩就可以讓他退卻了。若以事齊之道事秦者,周室休矣。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爾。

持續更新。

夢見你說,雖然你各方面都做得比較差,但是最後這道最難的題的解法做得好,你來給我講一下,我聽了很開心,不知為何要去找我的筆記準備給你講,走樓梯又去上一層樓(大概4樓的高度)。看到高中語文老師了。大概是找到了我的筆記,黃色封皮的一本,跟你給我的Kokuyo同款。然後又下來,來找你準備講。夢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