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高考的人真幸福。
为什么呢,因为随着人口下降,高考的竞争压力跟高峰期已经小了很多,同样以前只能考上人大浙大的,未来或许就能上清华了。
同时,目前中国的情况跟美国1930-1940年代非常像,工作机会少,大量的人才被屈居低位,这种屈居尤其在教育系统犹甚。虽然会有一部分出国工作,即所谓的“润”,但是还是有很大比例在国内工作的。未来10年高考的人,即使只能上个二本,其受教育的质量也是非常高的,甚至高过10年前的985。甚至连带专的教育质量都跟着往上提。
这样的局面会随着经济转暖而最终结束。经济不太乐观的时候,不仅仅有口红效应,还有这样没名字的效应,暂且称之为沉淀效应吧。这样社会层面的沉淀,将会在未来20-50年内为中国输送大量高质量的人才。
我的观点一直是一致的,人口下降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国家下定决定收缩开支,削减支出。毕竟,人口是人口,人才是人才。这个话的意思很明确,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只是一张到点就要吃饭的嗷嗷待哺的嘴。而人才,才是能把财富创造出来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希望。盲目在意人口,会使得不少地方投鼠忌器,不敢失去重环境污染、低端产业。现在各个地方的抢人大战,也主要抢的人才,而不是人口。各地区都在搞人才政策,前些天部分城市的高素质人才候车专用等候区还引发了社会争议。这其实没什么好争议的,事实就是如此,人与人的差别太大了,反对的那些人怎么不去争飞机的商务仓呢,一个道理。差别对待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成熟一些的懂得避免别人的玻璃心而已,而地方尚且没有这样的经验。
只是,高素质人才只有在总量上上去了,才是真正有用的,因为现在高端产业已经较难以一己之力实现产出了。像某米一样,集团很大,但是招的人才很拉,也一样没用。人口能满足模式创新的需要,但总靠模式创新,永远也摆脱不了被打压的局面,最终还是需要人才。首先所谓高素质人才并不是评出来的,也没办法通过硬性指标来评判。其次,现在一线城市的发展实际是建立在把二至十八线城市的人才都吸引过来的前提之下,这说明人才总量是不足的。未来中国至少要建成五个都市圈,按五个来算的话,现有的人才储量是极为不足的。这需要时间去沉淀,至少牺牲掉这一代人,未来20年-50年中国将会有足够的人才供应到这至少五大都市圈中的。